记得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“出版社库存图书交流会”,露天大棚外面贴满了“图书论斤卖,每斤19元起”等广告,角落里的音响不停地嚷着,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,图书大优惠……”。这里和一般书店最大的不同是多了几台电子秤。读者选好书后上秤一称,价格就出来了。每斤最便宜的19元,最贵的29元。我看有的读者拿了4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来结账,称出来只要65元,而这4本书的标价则要245元。
近年来,社会愈演愈烈的“图书论斤卖 ”现象,引发了“文化贬值、知识贱卖”的争论,可谓是众说纷纭,各执一词。赞成者认为,一本书的知识分量有多少,一是取决于书本身具有的知识含量,二是取决于阅读群体的规模。图书价格高,并不代表人们对知识的尊重;价低也不意味对文化的亵渎。书,就是让人读的。图书论斤卖,获益的是读者。反对者则认为,尽管“图书论斤卖”只是图书买卖的形式,但图书是文化载体,是知识的符号,它给人造成了对文化亵渎的影响,是一种“贱卖知识”、不尊重作者精神劳动成果的行为。随着时间推移,读者逐渐发现那些“论斤卖”的图书多是以大部头、厚装帧、高定价居多,还有不少是七拼八凑的所谓的“百科书”,质量低劣。譬如现在由于少儿图书市场仍趋于火爆,“同质化”竞争成为当前少儿图书市场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,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、幼稚呆板的形象设计、缺乏创意的包装,无法吸引小朋友的目光,造成大量出版社仅仅出于逐利的目的就投身其中,无心原创,什么火就跟风出什么,产生了大量粗制滥造、生拼乱凑的图书。“新书多、新作少”的现状也让人头疼。由于图书质量参差不齐,如果不是畅销书或常销书,如果躺在书库里睡大觉就不名一文,与其拿去卖废纸,还不如“论斤卖”来得实惠。
图书店放上电子秤图书论斤卖而不按定价卖,是一种销售创新,是为了吸引顾客的促销手段之一,并不能以此断言商家不尊重书籍和知识。“书本身对人类的贡献是无法用价钱衡量的。”知识是无价的,这个“无价”不是以图书价格的高低来衡量的。